4月7日晚8时40分,同济高校85岁院士汪品先给学生们上完课,雨中骑自行汽车赶回办公室持续工作。教师同窗们追着给先生送伞,老先生说,不必啦,几步路就到办公室,雨不大,不妨事!
就这样,他骑着汽车溜的一下就走了。
汪品先是驰名海洋地质学家、中科院院士、同济高校海洋和地球科学学院教授。从同济高校知晓到,汪院士天天早上8点来学校工作,晚上根本在10点多回家,自行汽车是他左右班的交通工具。
在直播课的留言区,也有学生写道:“汪院士每一晚很晚从海洋楼出来,骑自行汽车回家。”“晚上十点钟,三楼简直只管最西侧的房间灯还亮着。”
汪院士开讲公选课“科学和文化”。 本文图片 同济高校供图
4月7日当晚,汪品先所授课程为公共选修课“科学和文化”,授课历时100分钟。该课自3月10日起开讲,每一双周上课。这也是时隔4年,在系统性考虑科学和文化关系的根底上,汪品先再度开讲这门课程。
首场课现场,300余名同济本科学子听课。
早在2017年,长年奋战在深海科研一线、年逾八旬的汪品先主动请缨,推出了一门名为“科学、文化和海洋”的公共选修课。他讲授6讲,约请丁抗与钱旭红两位知名专家各作一讲,目的是引发青年学子关于“科学和文化”两者关系的再认识,启迪、鼓励年轻人合伙深耕校园创新文化泥土,投身科研创新实践。
该课程一经推出,遭到全校师生热烈欢迎,不只吸引了大批同济学子,另有很多老师带着年幼的子女前来听讲。每一讲完结后,该课程互动平台上城市收到学生大量的听课感言,反映了同窗们对每一授课程内容的认识与考虑。
直播中学生留言。
相较4年前,今年开设的“科学和文化”课更具系统性,一共布置8讲,共计16学时,双星期三晚7时在四平路校区开讲。8讲均由汪品先院士担纲主讲,主题辨别为“科学的产生”“科学和视野”“人类和海洋”“科学和猎奇”“创新和教育”“货色方文化”“科学通用语”“地球的将来”,试图以科学家的目光去讨论文化范畴的标题,包括社会和天然、人类和海洋、东方和西方、承继和改革、科学和宗教等等,力图透过科学的兴趣性去揣摩认识论问题,以期激起学生的科学激情与创新意识,进而进一步活泼校园文化气氛。
汪品先曾多次发出号召:“咱们有责任在今世科学与华夏文化之间架筑桥梁,还天然科学以文化本性,赋传统文化以科学精神。天然科学、社会科学、文化艺术的相互融合,是科学创新的最好泥土!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属于自己的文化也能长出科学的新芽!”